来源:新三农 关乎湖北发展底板,这“四问”这样答……2月3日上午,省委书记应勇出席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并讲话。 应勇指出,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,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,最突出最落后的短板也在农村。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“三农”工作重要性、紧迫性。 应勇指出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需要科学回答:重中之重有多“重”、优先发展如何“先”、全面推进怎么“进”、新型关系新在“哪”这四个关乎湖北农业农村发展最现实的命题。 第一问:重中之重有多“重”? 关键点 科学回答好重中之重有多重,要求我们胸怀两个大局,从大历史观看待“三农”问题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。“三农”仍然极端重要,须臾不可放松,务必抓紧抓实,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 湖北施工图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; 省委书记担任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; 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“三农”工作上,当好乡村振兴的“一线总指挥”; 围绕“三农”重点任务,建立清单台账,明确责任分工。 第二问:优先发展如何“先”? 关键点 重点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,把更多精力资源投向农村,保证“三农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掉队。确保稳住农业基本盘,守住农村战略后院,以农业农村稳中向好的确定性,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。 湖北施工图 优化完善一批支持政策,打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; 坚决打好长江禁捕持久战,保护好长江1062公里沿线农业生态环境; 省财政每年将拿出5个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; 从今年开始,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负责同志牵头,每人抓一到两个大的产业; 米袋子过去是省长负责制,现在是党政同责; 累计落实中央各类支农资金176.9亿元,较去年增加11亿元,增幅7.7%。 第三问:全面推进怎么“进”? 关键点 找准历史方位,顺应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,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。这个“进”是从较低标准向更高水平乃至共同富裕的“进”,也是从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等单项领域向全方位全领域拓展的“进”,是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集中资源扶持向政府引导推动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和内生动力的“进”。 湖北施工图 向科技要效率、向绿色要效益,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。全省17个市州和97个县市区已经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,已确定我省“红区、黄区、绿区”面积、范围及边界; 十四五期间,全省农业高质高效,产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,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亿斤以上,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2.8:1;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的帮扶机制,对脱贫不稳定户,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保特困对象等等,实行常态化的监测,及时发现跟进帮扶,动态清理; 完善工作机制,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。启动实施龙头企业“十百千万”工程,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,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,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; 着力打造武汉中国种都,培育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种业集团,打一场种业翻身仗。 第四问:新型关系“新”在哪? 关键点 关键要强化以工补农,以城带乡,加快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,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,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抬高全域高质量的发展底板。 湖北施工图 以县为单位,全域规划, 着眼于城乡融合发展,统筹规划县乡村生产生活、生活空间布局,合理解决好基础设施联通,公共服务互通的问题; 进一步推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养老等资源向乡村两级延伸拓展,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; 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、往户延伸,优先改善通村道路、农田水利、冷链物流等基本条件; 用市场办法、改革思路、创新举措,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; 十四五期间,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.2万元,农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显著增强。 |